冷库系统建立一套冷链设备温度预警、温度记录、历史数据查询等功能等功能完备的自动化,信息化温度监控系统。
日常温度管理问题
冷链设备分布分散,无法第一时间掌握温度异常变化
手工记录时间间隔较长、耗费人力,不能全天候记录
当设备的显示器故障时,无法及时发现
温度数据的查询/整理工作难度大
系统原理
通过利用传感器技术,五线通信技术。IT数据管理技术等有机会结合,在冷链各环节设备中实施温度监控,实现冷链温度异常及报警、数据化记录、事件查询等系统化、数据化、信息化管理,为安全冷链保驾护航
解决方案
网络客户端随时通过电脑查看温度状态
实时的全天候数字化自动记录
在设备内部安装温度采集器,即使设备显示器故障,检测数据依然准确
历史数据查询;报表或温度曲线备份/调取简便
智能的自动手机短信和本地蜂蜜器报警功能
特点
通过无线或有线等灵活传输方式采集和传递温度信号
以完善的本地声光与短信等功能发送报警信息
多种选择方式进行本地、局域网或互联网桌面管理
便捷的主机屏幕设置和电脑桌面管理软件,操作更简单
灵活多样的组合方法、可适应各种冷链需要
优异的可扩展能力满足用户“边成长边投资”的理念
1、目前国内冷库节能现状
作为农产品的生产大国,我国冷库的建设,无论在规模、数量、和技术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相比,都远远落后。*初期建造的冷库,普遍存在技术设备陈旧落后、冷库保温严重老化、自动化程度低、能耗高效率低的特点。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外新型保温材料在国内的应用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冷库的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项目投资建设时,业主普遍关注的是投资成本和眼前利益,而设计也仅限于满足使用和生产的需要,在冷库的节能环保和运行成本等方面,几乎很少考虑,致使国内冷库普遍成为高耗能冷库,部分冷库的能耗已占据企业成本的30%。
影响冷库能耗的因素很多,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产品,选用不同的设计方案,产生的能耗大不相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冷库的能耗问题,除了要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最根本的是要从设计入手,提倡节能设计。
2、节能设计的发展与分类
我国自1986年颁布了第一本北方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1987年出版了《机械工业节能设计技术规定》,近年又相继出台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新编了节能技术措施和图集。在居住和公用建筑上,建筑节能设计工作已逐步走入正规,但在冷库设计领域,则相对落后,基本处于空白。
冷库的节能设计,大体可分为建筑设计与系统设计。简单地说,建筑设计主要依靠建筑物从总体到单体直至具体构件的设计来保证和维持建筑内的使用条件,其目标就是要尽量减小能源设备装机功率,使房间的负荷变小,为节能创造条件;而系统设计,例如制冷空调系统、电器系统等等的设计,就是在满足实际负荷要求的情况下,尽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它主要是依靠设备和系统本身的高效率来实现节能。建筑设计与系统设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节能设计。
3、节能设计应贯彻的原则
3.1、系统设计原则
冷库的节能设计首先是总体系统设计。它包含有建筑规划、建筑结构、制冷工艺、暖通空调、电器系统等多个专业领域,它绝不是多项节能技术或节能设备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许多专业学科交叉结合,各项节能技术在设计和实际中的集成应用。
传统的冷库设计,往往将建筑设计和系统设计分开,建筑结构设计在先,委托民用或公用设计院进行设计;而系统设计在后,委托设备厂家进行设计。这样,不仅不能保证设计质量,而且很容易造成设计上的脱节。冷库在进行建筑规划和方案设计时,制冷工艺等系统方案不确定,二者缺乏有效的沟通和长远规划,由此造成很多冷库建成后,并不能完全满足工艺的需要,必须重新改造,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有时还可能造成永久缺陷。
3.2、长远规划,合理建设原则。
冷库设计应贯彻近远期结合的原则,以近期为主,适当考虑扩建的可能性。
3.3、建设费用与运行费用相结合原则。
冷库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投资成本,还要考虑实际运行成本和管理使用费用,要统筹兼顾,合理测算。